【臧否是什么意思】“臧否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评价人或事物的优劣、好坏。它由“臧”和“否”两个字组成,“臧”意为善、好,“否”意为恶、不好。因此,“臧否”一词整体表示对事物进行褒贬、评判的意思。
在古代文学、历史文献中,“臧否”常用于描述对人物、事件或作品的评价。例如,《三国志》中有“诸葛亮之治蜀,臧否分明”,意思是诸葛亮治理蜀国时,赏罚分明,对人对事都有明确的评价。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臧否 |
拼音 | zāng pǐ |
含义 | 对人或事物进行褒贬、评价,表示好坏、优劣 |
来源 | 古代汉语,常见于文言文献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表示对人、事、作品的评价 |
近义词 | 评断、评判、褒贬 |
反义词 | 无褒贬、中性评价 |
典型例句 | 诸葛亮之治蜀,臧否分明。 |
说明:
“臧否”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,但在文学、历史研究或正式写作中仍具有一定的表达意义。它不仅体现了汉语中“褒贬”并存的评价方式,也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全面、客观判断的思想倾向。
通过了解“臧否”的含义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评价性语言,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