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】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,不仅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享有盛誉,其校训也承载着学校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追求。了解清华大学的校训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理念。
一、清华大学校训的来源
清华大学的校训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出自《周易》中的两句话:
- 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——意指天道运行刚健有力,君子应效法这种精神,不断自我完善,努力进取。
- 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——意指大地宽广包容,君子应具备宽厚的品德,能够承载万物。
这两句话被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于1914年提出,并逐渐成为清华的校训,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。
二、校训的含义解析
校训内容 | 含义解析 |
自强不息 | 强调个人应不断自我提升,积极进取,面对困难不退缩,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。 |
厚德载物 | 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,倡导宽厚包容的胸怀,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。 |
三、校训在清华大学的发展中体现
清华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,始终将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作为办学理念的核心。无论是在教学、科研还是社会服务中,清华人都以这一精神为指引,努力成为具有责任感、使命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。
四、总结
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不仅是清华大学的校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清华人对自身的要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。通过这一校训,清华大学培养出无数杰出人才,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表格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校训名称 | 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 |
出处 | 《周易》 |
提出时间 | 1914年 |
提出者 |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 |
含义 | 自强不息:不断自我提升;厚德载物:宽厚包容 |
精神内涵 | 励志、修身、责任、担当 |
现代意义 | 激励学生全面发展,服务国家和社会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