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揭竿而起的词语解释】“揭竿而起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出自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,原意是举起竹竿作为旗帜,比喻人民起来反抗统治者的压迫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民众因不满现实而发起的反抗或起义。
一、词语解释总结
词语 | 揭竿而起 |
拼音 | jiē gān ér qǐ |
出处 | 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 |
原意 | 举起竹竿作为旗帜,象征起义 |
引申义 | 比喻人民反抗压迫或不满现状而发起的斗争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社会动荡、人民反抗等场景 |
情感色彩 | 中性偏积极(强调反抗精神) |
近义词 | 起义、暴动、反抗、举旗 |
反义词 | 顺从、妥协、沉默、屈服 |
二、词语来源与背景
“揭竿而起”最早出现在秦末农民起义中。当时,陈胜、吴广因被征召去戍边,途中遇雨,延误了期限,按秦律应被处死。为了活命,他们决定发动起义,并以“揭竿而起”的方式号召民众加入。这一事件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,也标志着秦朝统治的动摇。
三、现代使用场景
在现代汉语中,“揭竿而起”多用于描述以下几种情况:
1. 社会运动:如民众因不公而发起抗议。
2. 政治变革:某些国家或地区因不满政权而发生革命。
3. 文学作品:常用于小说、历史剧等,增强故事的冲突感和张力。
四、注意事项
虽然“揭竿而起”有正面意义,但在具体语境中需注意其使用的合理性。它通常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,不宜用于中性或客观叙述中,否则可能显得主观或夸张。
五、结语
“揭竿而起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。它提醒人们,当压迫达到极限时,反抗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。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中的社会变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