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精选要闻 > 宝藏问答 >

皆为利往的原句

2025-09-19 02:11:43

问题描述:

皆为利往的原句,跪求万能的网友,帮我破局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19 02:11:43

皆为利往的原句】“皆为利往”这一说法并非出自某一部经典古籍的原文,而是现代人对古代文献中类似思想的一种概括和提炼。在古代典籍中,关于“利”的讨论屡见不鲜,尤其是儒家、法家、道家等学派都曾对“利”与“义”的关系进行过深刻探讨。以下是对“皆为利往”相关出处的总结,并结合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。

一、原文出处及含义

学派 原文出处 原文内容 含义说明
儒家 《论语·里仁》 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 强调君子以义为重,小人则以利为先,反映“利”与“义”的对立。
儒家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“王曰:‘何以利吾国?’大夫曰:‘何以利吾家?’士庶人曰:‘何以利吾身?’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。” 指出若人人追求私利,国家将陷入危机,强调“义”高于“利”。
法家 《韩非子·五蠹》 “夫民之性,饥而求食,劳而求逸,苦而索乐,痛而望息,……故人情者,有好恶,故赏罚可用。” 认为人性本趋利避害,统治者应利用这一点进行治理。
道家 《道德经》 “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” 强调无为而治,反对逐利,主张淡泊名利。
史书 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 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 最接近“皆为利往”表达的经典句子,出自司马迁对社会现象的观察。

二、总结

“皆为利往”虽非出自某一具体古籍的原句,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的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”。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社会中为了利益奔波的状态,反映了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之一——对物质利益的追求。

从不同学派的角度来看:

- 儒家认为“利”应服务于“义”,强调道德优先;

- 法家则承认“利”的普遍性,主张利用人性以达到治理目的;

- 道家主张超脱世俗利益,追求精神自由;

- 史家则客观描述社会现实,指出“利”是推动社会运行的重要动力。

因此,“皆为利往”可以看作是对人性中逐利本质的一种概括,也反映出古代思想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。

三、结语

“皆为利往”虽然不是一句完整的古文,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。它不仅是对现实的描述,也是对人性、社会、伦理的思考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人们对“利”的追逐从未停止,而如何平衡“利”与“义”,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