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挽狂澜于既倒意思】“挽狂澜于既倒”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,力挽狂澜,扭转局势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个人或集体在关键时刻的担当与勇气,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历史意义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其应用,以下是对“挽狂澜于既倒”的总结与分析: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挽狂澜于既倒 |
出处 | 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夫为国之大务,在于得人;得人之道,在于慎举。若能慎举,则贤者聚焉;贤者聚,则国事兴矣。故曰:‘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’。” |
字面意思 | 在巨大的波涛即将倾覆时,奋力将其挽回。比喻在危机四伏、局势危急时,采取果断措施加以挽救。 |
引申义 | 形容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扭转乾坤,拯救危局。 |
二、使用场景与例子
场景 | 举例说明 |
历史事件 | 如诸葛亮在蜀汉危难之际辅佐刘禅,稳定局势,被后人称为“挽狂澜于既倒”。 |
现代管理 | 企业在面临危机时,高管果断决策,避免公司破产,也可称为“挽狂澜于既倒”。 |
个人行为 | 朋友在遭遇困境时,主动伸出援手,帮助其走出低谷,也可用此成语形容。 |
三、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
“挽狂澜于既倒”不仅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美,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的体现。它强调在面对重大挑战时,不应退缩,而应迎难而上,承担起应有的使命。
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,如企业管理、政治领导、社会公益等,提醒人们在关键时刻要有勇气和智慧去改变现状。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挽狂澜于既倒”的关系 |
扶危济困 | 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 | 有相似之处,但更侧重于帮助他人 |
力挽狂澜 | 努力挽回危局 | 与“挽狂澜于既倒”意思相近 |
倒悬之危 | 危机严重 | 更强调形势的紧迫性 |
五、结语
“挽狂澜于既倒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告诉我们,在人生的道路上,面对困难与挑战时,唯有勇敢前行、坚定信念,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。无论是在历史长河中,还是在现实生活中,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