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千里不留行】“千里不留行”出自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,原指荆轲刺秦王失败后,其友高渐离击筑而歌,唱道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后来,“千里不留行”被用来形容勇士或英雄义无反顾、奔赴远方、不计归期的豪情壮志。它不仅是一种行动上的决绝,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定与担当。
一、
“千里不留行”象征着一种无畏前行的精神状态,常用于描述那些为了理想、信念或使命而毅然踏上征途的人。这种精神在历史、文学和现实生活中都有广泛体现。它强调的是行动的果断、决心的坚定以及对未来的无惧。
二、关键信息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 |
原意 | 荆轲刺秦失败后,高渐离击筑而歌,表达壮士一去不返之意 |
引申义 | 形容勇士义无反顾、奔赴远方、不计归期的豪情 |
使用场景 | 历史人物、文学作品、现代语境中表达决心与勇气 |
情感色彩 | 悲壮、英勇、坚定 |
文化意义 | 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之一,体现忠诚、牺牲与担当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激励人心、描写奋斗者精神等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千里不留行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。在古代,它是武士、侠客、忠臣的象征;在今天,它可以是创业者、科研人员、战士等群体的精神写照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这种“不回头、不退缩”的精神始终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结语:
“千里不留行”,是一种选择,也是一种信仰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勇敢不是没有恐惧,而是明知前方艰难,仍选择前行。这种精神,值得每一个人铭记于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