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完璧归赵是什么故事】“完璧归赵”是一个源自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,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,常用于比喻处理事情时讲究诚信、不贪图利益。
一、故事总结
战国时期,赵国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——和氏璧。秦王听说后,提出要用15座城池来换取这块玉。赵国权衡利弊后,决定派大夫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交涉。
在秦宫中,秦王拿到和氏璧后,并没有兑现承诺,反而态度傲慢,不愿交换城池。蔺相如机智应对,以死相逼,迫使秦王不得不答应交换。但秦王仍不愿真正交付城池,蔺相如便借机夺回和氏璧,秘密送回赵国。
最终,秦王虽然愤怒,但因顾及面子和赵国的强硬态度,不敢轻举妄动,只好作罢。蔺相如因此被赵王重用,成为国家栋梁。
二、关键人物与事件表
| 人物 | 角色 | 主要事迹 |
| 蔺相如 | 赵国大夫 | 带领和氏璧赴秦,智勇双全,成功保全赵国利益 |
| 秦王 | 秦国君主 | 提出以城换璧,后背信弃义 |
| 和氏璧 | 珍贵玉器 | 赵国宝物,引发一场外交风波 |
| 赵王 | 赵国君主 | 派遣蔺相如出使秦国 |
三、成语含义与现实意义
- 字面意思:把完整的玉璧归还给原来的主人。
- 引申含义:强调诚信、正直、不贪图利益。
- 现实意义:在现代社会中,“完璧归赵”可用于形容归还他人财物、尊重他人权益、维护公平正义等行为。
四、结语
“完璧归赵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。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,应坚守原则,保持诚信,才能赢得尊重与信任。这一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
